油條發源地

油條發源地

南宋臨安。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秦檜和王氏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父子。臨安兩個早點攤販義憤填膺,用面捏成形如秦檜、王氏攪在一起放入油鍋炸,稱之爲油炸檜。爲發泄心中憤恨人們爭相仿效,從此各地熟食攤上就出現油條這一食品。

油條的叫法各地不一,山西稱之爲麻葉,東北和華北很多地區稱油條爲餜子,安徽一些地區稱油果子,廣州及周邊地區稱油炸鬼,潮汕地區等地稱油炸果,浙江地區有天羅筋的稱法。用鮮酵母或老面與麪粉一起加水揉和,使麪糰發酵到一定程度後,再加入適量純鹼、食鹽進行揉和,然後切成厚1釐米,長10釐米左右的條狀物,把每兩條上下疊好,用窄木條在中間壓一下,旋轉後拉長放入熱油鍋裏去炸,使膨脹成一根又鬆、又脆、又黃、又香的油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