糉子發源地

糉子發源地

糉子的發源地是湖南。傳說,端午食糉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曾於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殺,附近百姓聽聞之後紛紛從家中拿來江米團,丟入江中餵食魚蝦,魚蝦吃飽之後就不會再啃食屈原的屍體。這一習俗流傳下來,就變成了現在的端午食糉,而湖南省岳陽市汨羅也成爲了糉子的發源地。

糉子,由糉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古時候在北方稱爲角黍,北方產黍,用黍米做糉,角狀,稱角黍。糉子作爲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端午食糉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民間傳說,吃糉子是爲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糉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糉、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2012年糉子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