糉子是什麼時候定爲端午節食品的

糉子是什麼時候定爲端午節食品的

糉子作爲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但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則是在晉代。這一時期,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了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到了唐代,糉子已成爲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於市場的美味食品。糉子的用米“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元代時,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核桃等,品種更加豐富。

明清兩代,糉子更是作爲一種吉祥食品。相傳,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細長像毛筆的糉子,稱“筆糉”,取其諧音“必中”,爲討吉言口彩。另一說法,這種“筆糉”吃到肚裏,考場答卷,可妙筆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