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入海口變遷歷史

黃河入海口變遷歷史

1、戰國初期以前河道,爲古黃河下游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貢大河”,呈逆流之勢而在今天津市東南入於海;

2、戰國中期至西漢末河道,也就是《水經·河水注》的“大河故瀆”,是大禹治水以後黃河的第一次改道;

3、東漢至宋初河道,王莽始建國三年,黃河發生第二次大徙,位置較西漢大河偏東,從長壽津自西漢大河故道別出,循古漯水河道東行,復蜿蜒於今黃河與馬頰河之間,至今濱縣之南入海;

4、北宋慶曆以後河道,北宋慶曆八年,第三次大徙,此後,黃河有時單股東流,有時單股北流,也有時東、北二流並行;

5、金章宗明昌五年至明弘治初河道,這是黃河流行於山東丘陵以南的開始;

6、明弘治中至清咸豐的河道,明弘治八年,築斷黃陵岡,以一淮受全河之水,爲第五次大徙;

7、清咸豐五年以後河道,清咸豐五年六月,黃河在蘭陽銅瓦廂決口,在山東壽張縣張秋鎮穿過運河,挾大清河入海,是爲第六次大徙,黃河主流始改行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