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橋墩怎麼固定的

古代橋墩怎麼固定的

造橋者們在水底鋪設一道石基,沿着橋的縱線拋下許多石塊,築成寬20多米、長達1千米的水下石頭長堤。單塊的石頭容易被海潮沖走,構成石基後,不易被海潮沖走。

造橋者們巧妙地應用生物物質來解決海底橋墩的凝固難題。海洋裏生長着許多貝殼類動物,它們張着兩片殼,一片殼可以自由閉合,另一片殼則粘接在岩石上或別的貝殼上。它們是通過分泌一種黏性物質,將自己的一側貝殼粘連在岩石上的。一旦固定後,就不再會分離。以此來固定自己,防止被海潮捲走,這是它們爲了適應環境、求得生存的一種手段。

貝類生長繁殖迅速,經過不斷的堆積後會在橋基和橋墩周圍形成密密麻麻、結結實實的“貝殼水泥”,不僅把橋墩和橋基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也把海底的橋基凝結成一個整體。根據這種生物學原理,建橋者們在橋基周圍放養牡蠣,讓它們生長、繁殖,分泌黏結劑,以此來固定橋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