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劇被稱爲水磨調

什麼劇被稱爲水磨調

戲曲中崑曲被稱爲水磨調,因爲崑曲腔調軟糯、細膩,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湯糰,因此起了個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調”。水磨節奏慢,節拍爲四分之四拍,甚至是四分之八拍,併兼有弋陽、海鹽、北曲的韻味,成爲一種舒徐悽婉的全新腔。

水磨調,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明中期由顧堅、魏良輔等藝人對四大聲腔(海鹽、餘姚、弋陽、崑山)的崑山腔做了改革,被稱爲“水磨調”,低迴婉轉,悅耳動聽。文人按曲填詞,崑腔唱遍大江南北,成爲明後期以後主要的唱腔。到清乾、嘉時期,統治曲壇的崑曲進入宮廷,脫離人民羣衆,逐漸被弋陽腔、秦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調等地方小戲所取代。

水磨調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宋、元以來,中國戲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樣。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於崑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爲“崑山腔”,爲崑曲之雛形。

崑曲發展到明代嘉隆時期,經魏良輔十年改革而成新腔,及至梁辰魚新編《浣紗記》,因曲調幽雅婉轉,唱詞典雅華麗,稱“水磨腔”,好象古代水磨漆器,水磨糯米粉一樣細膩軟糯。風靡全國600個春秋,被譽爲“百戲之祖”。

水磨調是百戲之祖崑曲的別稱,因爲崑曲曲調幽雅婉轉,唱詞典雅華麗,好象古代水磨漆器,水磨糯米粉一樣細膩軟糯,富有字頭、字腹、字尾、開口、閉口、鼻音等各種技巧,喉轉聲像蠶絲一樣輕柔婉轉,併兼有弋陽、海鹽、北曲的韻味,成爲一種舒徐悽婉的全新腔,稱“水磨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