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的起源

五行學說的起源

五行學說最早出現在黃老、道家學說中,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係。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物質組成學說,與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風四元素學說類似,是集哲學、占卜算命、曆法、中醫學、社會學等諸多學於一身的理論。五行係指古人把宇宙萬物劃分爲五種性質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並叫它們爲五行。早見《尚書洪範》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裏不但將宇宙萬物進行了分類,而且對每類的性質與特徵都做了界定。後人根據對五行的認識,又創造了五行相生相剋理論,這個理論主要體現在五行生剋定律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