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橋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洛陽橋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洛陽橋最大的特點是牡蠣法固定橋墩。該橋所處地段瀕臨洛陽江入海口,潮水漲落造成水頭衝擊力大,靠石塊自重來達到橋墩穩定非常困難。所以採用植蠣固基作法,在江底沿橋中線拋石塊,建造筏形基礎,植入牡蠣,通過牡蠣無孔不入繁殖,把分散石塊膠固成整體,以作爲橋基礎。

洛陽橋歷史:

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 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寰宇。

建橋八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颶風、橋壞。邵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公元1426-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樑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萬曆三十二年(公元 1597年),地大震,橋樑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禮修復。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工之琦修復;民國二十年(公元1932年)蔡廷鍇軍長改建爲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米。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到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

爲保護古橋,在上游百米處另建公路橋及水閘,並在附近規劃建設遊樂區。國家文物局還組織專家勘察古橋於1993年春動工,對洛陽橋全面修建,使其恢復古橋舊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