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以前百姓是對誰的稱呼

戰國以前百姓是對誰的稱呼

貴族。

我國奴隸社會中只有貴族有姓,因此稱之爲百姓。《尚書·堯典》:“平章百姓”,其中百姓就指貴族。戰國以後泛指平民。 古代庶民無姓,有土有官爵者纔有姓,遂以“百姓”作貴族的通稱。在商指奴隸主階級,在周指封建領主階級。有貴賤之分,如西周以姬姓王族爲貴,春秋後半期。宗族逐漸破壞,土地個人私有的地主階級代替土地嫡子世襲的領主階級興起。百姓逐漸失去貴族的意義,社會地位與庶民相似。《書.盤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歷告爾百姓於朕志。”《詩.小雅.天保》:“羣黎百姓,遍爲爾德。”毛傳:“百姓,百官族姓也。”《國語.楚語下》:“民之徹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質能言能聽徹其官者。而物賜之姓;”《周禮.秋官.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萬民而詢焉。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其位,王南鄉,三公及州長、百姓北面,羣臣西面,羣吏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