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怎麼稱呼貼身太監

古代皇帝怎麼稱呼貼身太監

公是對太監的尊稱,因爲太監,特別是高級太監最接近皇帝,權勢極大,最瞭解皇帝的心思,在朝爲官者有些時候不得不依靠太監揣摩皇帝的心思,或者藉助大太監的權勢往上爬,要是直呼其爲太監,那是在侮辱他,所以尊稱爲公公,以示尊敬。

寺人是宦官的早期稱謂。曾有人望文生義地認爲“寺人”之得名,是因其已如寺院中斬斷情緣的苦行僧一般,故而以“寺”名之。 寺人的稱謂早在西周時代即已出現,當時中國境內尚無佛教,更無僧人,因而也不可能存在兩者類比得名的情形。

以“太監”作爲宮中的通稱,是明清時代的事情。太監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晚至唐宋時期,朝廷中仍有太監官職的設置,所任者並非都是閹人。明代在宮廷中設置了由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設掌印太監,是宮廷中的上層宦官。

宮廷中的宦官彼此之間一般都以“爺”互稱,姓張稱張爺,姓李稱李爺。遇到輩分比自己高的宦者應稱“師父”,對外人則通常自我謙稱爲“刑餘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