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三軍是什麼意思

三國演義中的三軍是什麼意思

中國自古以來稱“三軍”皆是指前、中、後三軍。這是從春秋以來就固定的稱謂,直到新中國建立海軍、空軍以後,才慢慢改稱海陸空三軍。

部隊分前中後三軍是行軍、作戰時的統一編制,而左中右只是在列陣交戰時才分。所以說“三軍”是指左中右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而且直到明朝茅元儀的《武備志》的“練陣制”中都還有對前中後三軍的區分。

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和吳國都稱上、中、下三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隨着時代演進,上、下、中軍漸漸被前軍、中軍、後軍所代替。

唐、宋代以後,這樣的編制已成爲軍隊的固定建制。這時三軍的主要標誌是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

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最大的編制單位就是軍。軍的編制,歷代沿襲,但人數多少不一樣。漢代實行5人一伍,2伍爲火,5火爲隊,2 隊爲官,2官爲曲,2曲爲部,2部爲校,2校爲裨,2 裨爲軍的編制。今天,前軍、中軍、後軍編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現代的陸、海、空三軍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