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放風箏

爲什麼要放風箏

風箏的歷史十分悠久。放風箏,源於古代的巫術。古人認爲,放飛的風箏可以帶走邪氣與晦氣。

據說,世界上第一個風箏是春秋時代的著名工匠魯班用木頭製作的,當時還有竹做的風箏。漢代出現紙製風箏,叫“紙鳶”。唐以後,風箏作爲一種兒童玩具日漸風行。清代詩人高鼎曾這樣描繪放風箏的情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人們在紙鳶上加了一個竹笛,紙鳶飛上天后被風一吹,發出“嗚嗚”的聲音,好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將紙鳶改稱“風箏”。當代中國最有名的風箏盛會是山東濰坊的“國際風箏節”, 由於清明節原本是寒食節,寒食要禁火,只能吃冷餐。爲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要外出走動,做些娛樂活動,以鍛鍊身體,這樣就有了悲喜兼具的現象了。 寒食節遇上了“清明”節氣,融合爲清明節,加之古人放風箏習俗時間又與清明節相遇,所以就有了“清明時節放風箏”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