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舉考試

唐代科舉考試

一般在八九月舉行,故又稱“秋闈”。一般八九月開考,前三場要考半個多月,都考完送批估計少說得一個月,再統計、發榜,應該在十月左右放榜。《新唐書志第三十四選舉志上》有云:“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會試,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名目之一。所以,唐代並不存在會試。皇帝親自監考,但是不一定親自出題;考試形式爲筆試。

顯慶四年,唐高宗親自在大殿上開科取士,由皇帝親自監考選拔人才,是科舉史上第一次“殿試”,此次殿試規模不大。載初元年,武則天即將稱帝,她親自主持考試,各地精英雲集洛陽考生有上萬人之多,連續考了幾天。《新唐書志第三十四選舉志上》:“舉選不繇館、學者,謂之 鄉貢,皆懷牒自列於州、縣。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 備管絃,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既至省,皆疏名列到, 結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戶部集閱,而關於考功員外郎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