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的歷史

龍眼的歷史

龍眼原產我國南方,栽培歷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漢代。北魏(386—534年)·賈思勰《齊民要術》雲:“龍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因其成熟於桂樹飄香時節,俗稱桂元。古時列爲重要貢品。魏文帝(535—551年)曾詔羣臣:“南方果之珍異者,有龍眼、荔枝,令歲貢焉。”宋代,龍眼已在泉州普遍種植。北宋·泉州府同安縣人蘇頌《圖經本草》(1061年)載:“龍眼生南海山谷中,今閩、廣、 蜀道出荔枝之處皆有之。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讚頌龍眼:“絕品輕紅掃地無,紛紛萬木以龍呼,實如益智本非藥, 味比荔枝真是奴。”明·黃仲昭《八閩通志》記述:“龍眼樹似荔支,而葉微小, 皮黃褐色。荔支才過,龍眼即熟,故南人曰爲荔支奴。泉州府諸縣皆有,郡中(今鯉城區、豐澤區)尤盛。 ”明·泉州人何喬遠《閩書》記述泉州一帶“園有荔枝,龍眼之利,焙而幹之行天下。”泉州龍眼用嫁接技術繁殖方法的歷史已很久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