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場上同年指什麼

古代官場上同年指什麼

同年與年齡無關,而是古代科舉考試中被同榜錄取的舉子之間的稱謂,又稱同年生。顧炎武在《生員論》中說 同榜之士,謂之同年。而同年之間也不論年齡,互相尊稱對方爲年兄,相互間的交誼稱年誼,互稱同年之父爲年翁、年伯,互稱同年之子爲年侄、年家子等。

同年的說法最早源於漢代,漢代文官選拔制度是舉薦制,同一年被舉薦爲孝廉的,則稱同年或同歲。唐代,在科舉考試中同年考中進士的,則爲同年。到明清之際,除同榜進士外,鄉試中的同榜舉人,會試中的同榜貢士,也稱同年。在古代,這些新同榜舉子,往往會參加一些官家組織或私下舉行的集體活動。同年們在這些集體活動中大多能打個照面兒,之後便是私底下的交往了。這些官場新人因爲初入官場,無所依靠,亟需建立起自己的官場人脈,而能夠就近取用的關係除了主考官,便是同年了。因此,這些新科舉子往往與主考官之間建立起一種官場上的縱向聯繫,而通過同年關係形成一種橫向聯繫。這樣,初入官場的舉子們便有了一個雖不算牢固的但也暫時成型的關係網了。

一般而言,可以稱爲同年的人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彼此之間不會有什麼深交。但不管怎麼說,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總是有些同學情分的,加上有些考試之前在路上或住店時就已認識,關係還算深厚。另外,這些同年往往都剛剛步入官場,沒有那麼多官場糾葛,又因同樣是剛剛通過科舉獨木橋,彼此話題也多一些,所以相互之間的交情也就多些真性情。在人人兩面三刀的官場上,同年算是一種稍微有些人情味兒的關係了。因此,同年之間經常彼此照應一下,官職高的在提拔官員時,會優先照顧自己的同年。當然,時間久了,舉子們在官場上腳跟站穩了,除意氣相投或利益聯繫緊密的同年之外,其他的同年關係也就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