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古代怎麼稱呼

兒童古代怎麼稱呼

古代人稱未滿週歲的兒童爲“襁褓”,2-3歲爲“孩提”,童年兒童爲“總角”、“垂髫”,男孩8歲爲“齡年”、10歲以下爲“黃口”10歲女孩爲“髻年”。

漢語詞彙,qiǎngbǎo,亦寫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襁指揹負嬰兒用的寬帶,褓指包裹嬰兒的被子;襁褓又稱作襁褓巾、襁褓被或者襁褓睡袋。古代泛指1歲以下幼童,現在以此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幼兒時期·孩提之童

——《孟子·盡心》是古代對人年齡的稱呼指幼兒始知發笑尚在襁褓中。本詞中“提”的本義是“抓住小孩兩腋將其向上抱起”這個動作。“提攜”等爲其衍生詞。

孩,不是後來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說文解字》:“孩,古文咳從子。”小兒笑貌,即小兒笑的咳咳之聲。提,是指可以小兒可以提抱,指其小。

是指三四歲至七歲(女)、八歲(男)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頂自然下垂的短髮)。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