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伏天怎麼數

數伏天怎麼數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爲初伏,第4個庚日爲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爲末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爲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爲20天。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我國流行的“干支紀日法”用天干與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認爲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規定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爲初伏(有10天),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爲中伏(有的年的10天,有的年的2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爲末伏,也稱終伏(有10天),總稱爲三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爲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爲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十天,有時是二十天,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