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張的因教施材是針對誰說的

孔子主張的因教施材是針對誰說的

“因材施教”一詞最早出現在《二程遺書·卷十九》:因“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是孔子的思想,他對弟子都是這樣想的,不是對某一個人,與冉有、子路、公華西等人的對話可見,特別是對冉有,孔子很有感觸,冉有的懦弱在《論語》中記載,冉有曾在權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爲人聚斂暴虐,作爲孔子的弟子冉有,明知道這樣做不對,不但不敢去勸上司季氏,反而順從季氏的意願,爲他“聚斂而附益之”,氣得孔子大罵冉有“非吾徒也”!並發動學生“鳴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夠聽從孔子的教導,堅持仁義之道,那就不會做出助紂爲虐的事來了。 孔子近乎完美地實行“因材施教”,其基礎就是對學生的充分了解。他認識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視“知”學生,認真分析學生個性,甚至只用一個字即可準確地概括,足見其備學生之細緻認真。這樣,充分了解學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