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的歷史背景

相聲的歷史背景

早期發展:相聲一詞,古作像生,原指摹擬別人的言行,後發展成爲象聲。

象聲又稱隔壁象聲,明朝即已盛行。相聲起源於華北地區的民間說唱曲藝,在明朝即已盛行。經清朝時期的發展直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成爲單口笑話,名稱也就隨之轉變爲相聲。

一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後來逐步發展爲多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羣口相聲,綜合爲一體,成爲名副其實的相聲,而經過多年的發展,對口相聲最終成爲最受觀衆喜愛的相聲形式。

相聲起源於北京,流行於全國各地。一般認爲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衆發笑的曲藝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變而來的。到了晚清年代,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講,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的“方言相聲”。 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莊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爲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爲主要藝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