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的由來

印章的由來

印章來源於實用記號,是人類文明發展初期,爲了適應社會物質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隨着物質生產的不斷豐富,人類便產生歸屬觀念,由此發明用記號來標誌物質產品的歸屬權,即用一種類似於圖形的硬器物在自己製造的產品上按壓固定形狀的記號。此時,一種無文學色彩的原始印章誕生了。我國的印章起源,可追溯到氏族社會的晚期。

印章

是我國特有的歷史文化產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憑證和行駛職權的工具。它的起源,是由於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早在商周時代,印章就已經產生。如今的印章,已成爲一種獨特的、融實用性和藝術性爲一體的藝術瑰寶。印章在各個歷史時期,有過衆多的別稱,有些是因爲用途上的差異,有些只是名稱上的不同。“印”在甲骨文中,表示以手按壓人,使之跽跪。“印”字在週末已變爲以爪執節之形,說明“印”字是由“抑”演變而來。如今我們仍把“印”作爲動詞使用,如“印刷”“印製”等,可見“印”作爲憑信的名詞是從使用中轉換而來的。在周代,印統稱爲璽或璽節。秦代用印製度規定,唯天子纔可稱璽。至此,璽印又成爲地位高低、權利大小的象徵。漢承秦制,皇帝稱璽,一般臣下稱印、印章或章。隋唐以後的官印,尺寸逐漸變大,多爲九鼎文。武則天執政後,因惡“璽”音同死,下令改璽爲寶,唐玄宗以後,“寶”作爲皇帝之璽的專用名稱,一直沿襲到清代。